?
领导讲话
首页
>> >> 综合科 >> 领导讲话
钱焕涛主任在2018年全省经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8-03-01 15:05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威海市经信委 字号:[ ]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努力打造山东新工业

——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党组书记、主任 钱焕涛

(2018年1月18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2017年全省经信工作情况,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安排部署2018年重点工作,动员全省经信系统干部职工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推进工业和信息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全力打造山东新工业,推动全省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省委、省政府近期将召开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视频会议,听取省经信委党组工作汇报。这是今年的第一次视频会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经信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下面,根据委党组研究的意见,我重点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定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谋全局、抓大事、解难题,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事业站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新突破

2017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经信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克服一系列重大矛盾困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省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工业发展结构优化、质效提升,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利润增长11.5%;完成工业投资2.6万亿元,其中工业技改投资总额突破1.6万亿元;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到4800亿元、增长14%左右。2017年前三季度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7.14%,工业总能耗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下降,为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新旧动能转换开局起势。一是做好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优势,研究提出“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的思路建议,进入省委、省政府决策,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山东新工业发展的遵循。二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立全省工业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库,推动高端石化基地建设、服装设计国际平台列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10+2”重大项目盘子。编制2017年全省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目录,1-11月份,全省施工技术改造项目21119个,同比增长19.3%,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712个,增长25.1%。三是迅速跟进出台精准政策。在全国率先出台企业技术改造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条例》,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平台、百年品牌、单项冠军、新材料、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数据、节能降耗、消费品“三百工程”、船舶工业、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等方面密集出台30多个政策文件;会同省财政厅安排5.9亿元资金,用于重点行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机器换人”、装备首台套和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双创示范基地、企业上云、节能降耗等专项工作;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重大装备进口免税、软件减税、再生资源增值税抵扣等方面,推动落实税收优惠132.43亿元。四是全力争取国家支持。推动新一轮部省战略合作,完成省政府与工信部推进山东工业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前准备工作。在核高基、技术改造、产业集群、智能制造、首台套、集成电路、双创平台、绿色制造、循环经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全年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58.7亿元,创近年来最高水平。

(二)制造强省战略纵深推进。一是传统产业质效有新提升。启动支柱产业集群三年培育计划和主导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行动,首批培育支柱产业集群7个、主导产业集群7个,新培育3家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青岛市获批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加大对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力度,举办全省特色产业助力扶贫攻坚工作交流活动。加快推进烟草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鲁产卷烟省内市场份额提高到53.21%,同比提高2.26个百分点;鲁产卷烟省内单箱销售额18624元,同比增加854元。盐业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改革过渡期内全省食盐供应稳定,食盐质量管控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成品油市场供应稳定,流通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重点行业监管不断强化,油气管道、民爆器材实现安全平稳运行。二是新兴产业发展有新亮点。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动济南市创建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淄博市开工建设6英寸晶圆生产线,突破我省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空白。工信部与省、青岛市签署《部省市协同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合作备忘录》,青岛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工作正式起步。研究出台《关于促进我省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三年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促成中德工业设计中心落户烟台,北斗数据中心、国家高分数据应用中心山东分中心先后在济南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推动济南市申请设立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山东分中心,青岛古镇口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三是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强力推进。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启动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牵头组建省化工专项行动办公室,从10个成员单位抽调38名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制定出台《专项行动总体工作方案》《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专业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化工重点监控点认定管理办法》《化工投资项目管理暂行规定》,集中开展“大快严”紧急行动,实行“八项断然措施”,强力推进“进区入园”,严格化工项目审批管理,加强督查督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出台了新的安全、环保、节能、质量评级和转型升级综合评价标准,启动新一轮评级评价工作。各市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迅速开展有关工作。自6月22日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共关闭转产化工生产企业558家、停产整顿2109家,化工产业安全生产形势和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好转,全省规模以上化工生产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5万亿元、利润164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9%和21.1%。四是去产能任务全面完成。全年压减粗钢产能527万吨、生铁产能175万吨,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任务。铁腕清除“地条钢”企业36家,取缔产能675万吨,得到国家充分肯定。压减煤炭产能516万吨,清理整顿电解铝违规产能322.5万吨,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实施船舶行业“白名单”制度,全省船舶产能控制在600万载重吨以内。获得进口原油配额7923万吨,占全国新增配额的八成以上。指导27家地炼企业淘汰落后装置85套、产能6637万吨,组建山东炼化能源集团公司,推动地炼行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三)创新创业活力迸发。一是创新平台建设有新突破。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第二十六届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推进纺织服装设计国家平台建设和纺织智能印染专业化综合平台建设,新培育5家企业进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行列。推动14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建设,新培育27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遴选确定2017年度37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传统产业创新类),实施4904项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海尔、红领、浪潮、潍柴等一批企业“双创”平台蓬勃发展,6家“双创”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依托大数据平台推动供应链提升,全省物联网产业总收入超过2600亿元。累计推广实施102个总集成总承包示范项目,培育出软控股份、胜动集团、杰瑞工程、威海新北洋等代表企业。加强制造业单项冠军遴选,培育4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居全国第一位。持续推进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新认定6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二是质量品牌创新有新进展。以“好品山东”为统领,深入开展“三品”专项行动,烟台市、即墨市入围国家级“三品”战略示范城市。联手央视开展“好品山东·诚信天下”主题宣传,有效提升山东工业品牌集群影响力。开设“鲁产国际名牌产品”专区,“好品山东”平台上线企业数已达65977家,带动15400家企业实现上网交易,完成电商交易额798.2亿元,增长11.3%。实施百年品牌培育工程,重点推动60家大企业和119家高成长性企业的品牌高端化发展。培育质量标杆和品牌建设示范,新培育6家全国品牌培育示范企业、4家全国质量标杆企业和4个国家区域品牌集群。组织开展家电、工艺美术、五金、皮革四个行业省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各工种第一名选手全部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三是企业管理上新水平。举办精益管理专题培训班,先后分两批组织80名企业家到台湾中钢、中油、台塑、友嘉、台积电等知名企业进行管理对标学习,推广企业管理创新典型和先进方法。大力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工作,前三季度累计完成15052家,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四是中小企业发展呈新局面。出台《关于培育发展中小企业新动能的意见》,树立了363家中小企业创新转型优胜企业典型,推广237个新经济新动能典型案例,引导中小企业提升发展质效。制定出台《山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安排省级专项资金扶持培育9个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设立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培育更多市场主体。预计全年新增中小企业34万户,总数达到224万户,居全国第三位。

(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程度明显加深。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在全国首创“云服务券”财政补贴制度,开展“云行齐鲁”企业上云行动,上云企业超过5000家,减少企业信息化支出1.5亿元。实施“山东工业云”平台二期改造工程,新增150套付费软件服务,每年可为上线企业减少软件费用支出2.5亿元以上。组织20多场“两化融合深度行”专题活动,培训企业4300多家。全省211家企业入选国家贯标试点,列全国第三位;山东两化融合指数达到93,居全国第五位;11个项目入围国家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居全国首位。二是智能制造走在全国前列。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等6个领域培育首批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0个,争取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13个,获得支持资金1.3亿元,项目数和资金数均居全国前列;8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总数达到23个,占全国的11%,位居全国首位。三是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四大通信企业与省政府战略合作协议进展顺利,全年完成信息基础设施投入234亿元。推动省政府与华为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华为(山东)软件开发云、华为(潍坊)物联网创新中心等一批项目落户我省。总结推广首批32个“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建设经验,启动实施第二批“信息化扶贫示范镇”试点。3家示范企业、9家示范街道(乡镇)、2家示范基地成功入围国家智慧健康养老使用试点示范,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一和第三位。四是电子政务基础环境和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完成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目录体系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初步展开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梳理工作,省级政务云平台、共享交换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实现与国家共享平台试点数据共享交换。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效,62个部门的516个系统完成了迁移或部署,占省一级预算单位的48%。五是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开展政府网站安全监测和防护,组织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检查,有效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统筹配置频率资源,严格开展干扰查处和行政执法,全年排查干扰393起,查处“伪基站”45台(套)、“黑广播”248台(套),切实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保障了重大节会期间通讯安全。

(五)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一是企业家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开展“创新发展看鲁企—集聚山东新动能”主题宣传活动,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热情。持续抓好企业家培训,全年举办各类专题培训15期,其中出国(出境)培训(实践)5期,共培训企业家2500余人。建成“山东省企业家网络学院”,满足企业家即时性、个性化、全天候学习需求,注册企业家已突破1.5万人。二是企业降本减负成效明显。在全国率先全面放开售电公司进入市场,目前共有456家售电公司完成注册并获得市场参与资格,数量居全国首位。全省市场交易电量扩大至10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累计节约企业用电成本约25亿元。出台《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物流运行效率提升明显。完成全省经信系统中介服务项目和证明材料清理规范并公布清单。全面清理各级各部门涉企保证金,近期将公布全省涉企保证金目录清单,坚决清理取消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未经国务院批准的涉企保证金项目。三是市场开拓渠道更加多元。组织企业参加第19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国际展会,举办山东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国际太阳能利用大会等20个专业展会,有效推动市场开拓和产品营销。重点打造19个行业电商平台,累计开展85场工业电商百县行活动,培训企业7632家,帮助1327家企业开展了网络营销。四是运行监测保障不断加强。抓好工业运行调度分析和监测预报,积极探索监测预测新手段,启动“山东省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编制工作。精心组织煤电油气运供应保障,省内电煤合同累计兑现率98%,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积极衔接省外来电,全年接纳572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0.5%。推动政银企对接,先后发布企业流动资金、重点技改项目、重点装备项目、工业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节能环保产业等多张资金需求清单,建立“5+4”去产能行业企业“白名单”制度,累计向全省金融机构推荐1847家企业2624亿元的资金需求,其中,已落实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首批贷款560亿元。

(六)绿色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一是节能降耗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修订《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提请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对重点行业加强节能监察,实施能源审计活动,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在全国率先制定《山东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绿色评价地方标准,依法推进绿色制造和节能工作。二是绿动力激发工业新动能。在全国率先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建成项目3549个,可节约标煤10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674万吨。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济南)太阳能利用大会暨展览会,推行工业绿色制造,创建78家国家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开展能效“领跑者”活动,实施“爱心阳光工程”、绿色照明改造、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求,督导建材和冶金行业的9类产品870家企业落实采暖季错峰生产措施。三是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建设,3个试点通过国家终期验收。加快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完成省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二期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在汽车发动机、工程机械、机床等领域新培育了一批再制造企业。深入推行清洁生产,备案59家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确定149名清洁生产专家,公布35家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325家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415个,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大气污染防治考核目标。规范再生资源行业发展,32家企业列入工信部准入公告,数量居全国首位。四是电能替代积极推进。成立山东省电能替代促进会,制定燃煤锅炉电能替代专项行动计划,对实施电能替代的1435个燃煤锅炉给予谷段电量奖励,年减少标煤约10万吨。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主要得益于我们坚持了四条原则:一是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持续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走符合山东产业情况和资源禀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瞄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两化融合、企业培育、质量品牌、节能降耗、降本减负等重点领域,先后组织实施了10+40+13产业调整振兴规划、1+22重点行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开展了一系列重点改革攻坚,积极构建山东工业新体系,为山东工业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坚持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做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一年来,全省经信系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扑下身子搞调研、摸实情、做谋划、提建议、出思路,向各级党委政府提报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和意见建议,在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油气资源协调保障、整治取缔“地条钢”、重点行业去产能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不推诿不退缩,圆满完成任务,提升了经信部门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充分发挥了经济综合部门“服务大决策、当好大参谋”的作用。三是坚持比学赶超,各市和广大企业始终咬住工业发展不放松。全省17市保持定力、坚定信心,举全市之力加快工业发展,今年烟台、日照等市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东营、枣庄等市出台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十条意见,济宁等市以督查为抓手强力推动支持工业发展政策落实,形成了重视工业、支持工业、发展工业的浓厚氛围。各县市区全力跟进,奋勇争先,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工业强县、强区,全省有21个县(市)和12个区进入全国工业百强县、百强区名单,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三位,为全省工业发展汇聚了力量,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全省企业家奋发勇为,艰苦创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国内影响力和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企业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四是坚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以过硬的政治立场和优良的作风推动改革发展。一年来,全省经信系统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机关运转、后勤保障、财务管理、离退休干部服务等工作不断改善,工青妇等活动丰富多彩,展现出经信系统团结一心、善于攻坚、敢打硬仗的良好精神状态,工作实绩和作风建设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全系统文明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此,我代表省经信委党组,向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向全省广大企业,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敬意!

二、科学判断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客观认识风险挑战,积极把握有利因素,找准工作着力点,持续推进全省工业由大到强转变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也进行了深入系统全面的论述,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准确把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为新时代下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赢取主动。

对今年经济形势,我们可以作出四点判断:一是宏观经济将在合理区间运行。2018年,全球经济有望继续回暖,欧美发达经济体需求将逐步回升,新兴经济体整体向好发展。“一带一路”、自贸区战略将带动我国工业品出口增长,国际市场预期和需求都将进一步改善。国内经济“L”型走势中“一横”波形线的特征更加明显,各类社会资本将加快向实体经济聚集,新兴产业投资快速扩张和传统产业技改投资将带动工业投资企稳回升,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将不断涌现,工业品消费将继续稳中向好,工业生产有望延续稳中有进态势,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二是各类风险考验和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全球主要经济体开始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美元进入加息周期,货币流动性将被动趋紧。国际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国内中低端和无效供给过剩、高端和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矛盾仍旧突出,中国制造同时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和新兴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工业品特别是原材料价格可能回落,对企业盈利水平带来挑战。资本“脱实向虚”问题突出,民间投资信心不足,工业发展后劲堪忧。三是我省工业发展的外部约束加大、环境趋紧。从长期看,今后国家对安全、环保、节能的倒逼政策将进一步加严。我省产业结构偏重,重化工业特征明显,能源资源消耗大,化工、建材、冶金等传统优势将面临产业政策调控和安全环保治理压力的阶段性冲击,将给全省工业稳增长带来较大压力。四是地区间的竞争加剧、形势逼人。在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面对结构调整、动能转换所带来的阵痛,还要面对省际、地区之间比拼优惠政策和营商环境的压力。目前,处于改革最前沿的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在全面加速发展,身处内地的河南、重庆、安徽等省市在奋起直追,传统意义上的东西差距,正在转变为以黄河为界的南北差距。山东处于我国由南向北扩充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重要的战略节点。我们正面临追赶标兵和被追兵赶超的双重压力,各项工作“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在全面建设强省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危机忧患意识,进一步提升能力素质,主动对标找差距、找出路,脚踏实地把蓝图变成现实。

对工业发展前景,我们要把握五大有利支撑:一是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把实体经济摆在尤为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立足治国理政全局,强调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了“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等重大论断,党的十九大围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坚定不移引导包括金融在内的各类要素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全党全国全社会加快工业发展的战略定力更加牢固,吹响了新时代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二是新旧动能转换为工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实现我省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举措。《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近日已经国务院批复,政策红利将不断释放,一批事关全省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将加快推进,为工业发展开辟广阔天地。三是工业强省建设基础扎实、支撑良好。经过近年来的持续不断地攻坚和努力,山东制造强省建设起步稳健扎实,工业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强省的态势进一步显现,一批重点企业创新突破、走向高端,“墨子号”量子卫星、C919大飞机、首艘国产航母、南海可燃冰试采装备等国之重器,都有山东制造的贡献。四是工业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去年四季度以来,工业运行质量持续向好,部分指标出现积极变化。去年1-11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幅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工业产销率达到98.9%,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新动能逐渐成为有力支撑,装备工业、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10.8%,较同期提高3.6个和2.8个百分点;全省规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万亿元、利润777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11.6%,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4.1个、10.4个百分点。这些指标都释放出向好的信号,表明我们有效应对了严峻复杂的局面,市场在回暖、信心在回升、预期在增强,全省工业稳中有进的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为实现今年的开门好、开门稳、开门红奠定了基础。五是全省上下干劲足、措施硬。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的号召,形成了齐心协力抓工业发展的大氛围,省直各有关部门织密政策保障体系,全力支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各市地坚持出真招、实招、绝招,持续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全力以赴抓配套、抓落实、抓执行;广大企业坚定发展信心,迎难而上、激流勇进,多措并举稳生产、提质效。这为我们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和后盾。

分析形势为了更好地把握大势,谋划全局,增强定力,推动工作。谋划推动新时代下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牢牢抓住“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打造山东新工业的关键举措和必由之路,在以下五个方面持续用力:一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培育壮大新动能“两个引擎驱动”,用好技术改造这一“法宝”,着力提高传统产业质量效益;积极布局一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努力膨胀新兴产业规模块头;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推动更多企业和产品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二是持续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持续提升研发、设计、材料、工艺、装备等基础水平,推动山东制造从技术、标准、规则的模仿者、跟踪者、遵守者逐步转变为赶超者、创制者、引领者。三是持续提升工业质量效益。积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聚焦品牌、质量、管理、效益,加快破解高端供给不足和低端产能过剩的矛盾,加快形成高质量供给体系。四是持续推进跨界融合。坚持产业跨界与技术融合“两条路径”,着力提高“四新”渗透力,深度推进两化融合、产城融合、军民融合,推动工业“接一连三,双向延伸”。五是持续夯实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基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安全发展理念,严格完成中央环保督查整改、去产能、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重点行业错峰生产、节能降耗等硬要求、硬任务,全面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安全、环保、节能、质量水平。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进入战略攻坚期,将从量的积累、点的突破逐步转变为质的飞越和系统能力的提升。面对这一深刻变化和历史考验,我们要坚信山东工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坚信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在工作中,必须积极主动适应变化,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高点定位、明确思路、超前谋划、狠抓落实,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本领,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在推动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建设工业强省的道路上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三、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谋划全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全面开启新时代山东工业发展新征程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承前启后之年,是加快打造山东新工业的关键一年。全省经信工作的总体思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和省政府工作要求,紧紧围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在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产业等方面全面求强、建设强省,加快打造质量效益好、创新能力强、产业结构优、融合程度深、品牌价值高、发展后劲足、安全环保节能的山东新工业。主要预期指标是: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9%,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保持持续增长,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立足高端制造引领,着力打造山东工业新形象。一是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深化实施“1+22”转型升级方案,巩固和扩大中期评估成果。瞄准材料、设计、工艺等关键环节,深入实施支柱产业集群三年培育计划,开展主导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行动,加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开展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认定工作,支持省级示范基地创建国家级示范基地。启动“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争取尽快进入国家布局。是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深入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开展新一轮化工生产企业评级评价和运输、仓储、经营企业评级工作,加快园区认定,有效提升化工产业发展层次和本质安全水平。编制实施高端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在烯烃、芳烃、聚酯等下游产业链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千亿级石化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推动化工产业高端集聚规模发展。制定《山东省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全省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加快化工生产企业进区入园步伐。以化工产业为样板,总结推广经验,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全面启动实施新材料产业“1351”工程,自2018年至2020年,培养引进1000名新材料产业高端人才、打造30个新材料重点示范项目、培植50个新材料重点骨干企业、形成10个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推进烟草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力争今年鲁产烟市场份额达到54%,鲁产甲类烟省内市场份额达到18%,鲁产烟单箱销售额达到19900元/箱。推动地炼行业集约化发展,支持山东炼化能源有限公司加快发展,督促企业淘汰落后装置,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探索钢铁、铝等产业整合的路子,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坚决完成钢铁、煤炭等行业年度去产能任务,继续保持打击“地条钢”高压态势,坚决杜绝死灰复燃。加强协调督促,全力落实错峰生产工作措施。三是启动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制定省级工业强基实施方案,实施新一轮高水平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制定重点项目导向目录,分行业、分批次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开展智能化设备技术改造,实施好国家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项目。四是全面启动工业强基行动。实施工业强基“一条龙”应用计划,组织实施一批“四基”领域重点项目,加快破解一批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组织好第三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申报,开展第二批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评选。探索建设铸造行业区域性共享工厂,带动中小型铸造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五是推动装备产业高端化发展。印发实施《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山东省智能装备发展指导意见》,引领高端装备加快发展。研究制定首台(套)智能装备市场推广措施,做好首台(套)产品认定、首台(套)保险补偿和新产品推广工作。编制《山东省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

(二)立足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壮大工业发展新动能。一是打造高水平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技术创新平台提升行动,力争全年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在加快推进首批14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建设的同时,开展第二批建设试点,积极申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服装设计品牌国家平台和智能印染专业化平台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力度,新培育省级中心200家以上,总数达到2000家。发布《山东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指南(2018)》,实施百项重大关键技术(产品)攻关工程,切实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好创业辅导基地和创业创新学院,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一企一技术”创新工程。三是深化政产学研金用服协同创新。丰富完善山东省产学研网上合作对接平台功能,推动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继续发布《山东省重点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目录》,加快创新成果向新专利、新标准、新产品转化。四是突破发展工业设计。开展第五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工作,组织开展第二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发掘一批含金量高的工业设计作品,打造1-2个工业设计示范园区、1个山东工业设计知名品牌。五是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组织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我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加快云计算平台建设,发展云计算先进技术,研究出台《加快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工业电商普及培训、重点培育、创新提升工程,深化工业电子商务应用,建设一批行业电商平台,继续开展工业电商百县行、工业电商进千企等活动,全年培训企业6000家以上,帮助500家以上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六是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跃升工程。加快核高基等重点项目建设,突破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关键领域,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举办中国(山东)国际物联网大会,提升我省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度,扩大产业影响力。继续发布《山东省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产品推荐目录》,构建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建设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试点,培育智慧健康养老等智慧产业发展新模式。

(三)立足质量效益提升,加快打造工业发展新实力。一是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以“三品”行动为抓手,以实施“三百工程”为基础,加快打造“鲁创精品”。大力开展以消费产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力争培创3-5家特色精品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深入实施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组织实施工业品牌培育贯标,制定百年品牌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推进制造业品牌高端化,提升“好品山东”区域品牌的影响力。二是着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在全省开展“管理提升年”活动,推广先进管理方法,评选20个优秀的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开展企业对标活动,推动企业向管理要效益、要发展。积极推进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工作,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持续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认真落实全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统筹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全年省里计划培训企业家2500余人。筹建山东省青年企业家培育中心,建立青年企业家导师制度,探索青年企业家培养的新机制。运营好山东省企业家网络学院,进一步扩面增量,努力实现企业家培训的最大化目标。四是继续抓企业梯次培强。采取“行业抓龙头、分级抓骨干”的办法,推动省市县分层次抓好千亿级、百亿级、十亿级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编制《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8-2020)》,力争全年新增中小企业30万户,总数突破250万户;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家、“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企业200家、创新转型优胜企业200家、“瞪羚”企业100家、“隐形冠军”企业100家。五是加速推进跨界融合。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军工开放步伐,培育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一批重点项目,构建涵盖航空航天、核电、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培育推广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启动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评选工作。开展物流“双100”工程,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打造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建立物流大数据中心,实施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推动物流业多业跨界融合。加强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深化工艺美术与各类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业的融合,促进工艺美术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

(四)立足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加快释放工业发展新潜能。一是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345”工程。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落实3项重点任务,开展4个专项行动,完善5项保障措施,推出一批省级试点项目,提升“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抓好前四批211家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争取90家企业通过国家认定。深入开展“云行齐鲁”系列活动,争取全年上云企业达到7万家、建成国内领先的综合云平台5个、行业云平台20个、搭建省级体验中心10个、培育云应用服务商70家。二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我省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发展。继续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四名战略”,力争2018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3%左右。三是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制定实施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行动方案,培育标杆企业,辅导带动行业相关企业,推动智能制造实现新突破。大力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增强实施智能制造技术服务能力。探索开展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引导企业发展高水平智能制造。继续抓好试点示范培育和国家项目争取,保持我省智能制造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四是持续强化基础平台支撑。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研发创新、协同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打造一批“双创”平台,联合基础电信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打造一批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深化通信企业与省政府战略合作,加快重点事项落地,确保全年在我省投入230亿元以上。落实省政府与华为公司签订实施战略合作协议,协调华为将部分创新资源向山东转移。推进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水平。五是着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工控系统安全评估能力建设,开展全省工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通报工作,指导企业做好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全力抓好信息化建设扶贫,提高贫困地区信息化应用水平。突出抓好无线电频率、台站、设备、秩序管理工作,全力做好重大活动保障,有效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五)立足可持续发展,全面推广绿色发展新模式。一是持续推进节能工作创新。探索用能权初始分配研究,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交易试点,构建全省统一的交易平台。实施“爱心阳光工程”,大力推广“太阳能+”多能互补模式。实施能效“领跑者”遴选活动,开展能源审计和绿色照明、电机、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工程,推进节能服务进企业。实施能耗在线监测,开展“百千万”行动,抓好重点用能单位管理。积极参与跨省区清洁能源现货市场交易,接纳三北地区低谷弃风弃光电量,鼓励和引导低谷用电需求,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煤炭消费和大气污染物排放。二是全面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开展节能环保产业“强身健骨”行动,发布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100强,重点打造10家优势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影响力大的特色基地,培育1-2家节能环保产值过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打造10个优势突出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县,推动全省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全面叫响“工业绿动力”品牌。坚持“点”“面”结合,拓展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推动建设清洁高效能源体系。在“面”上实现从试点城市向全域推开拓展,从燃煤锅炉改造向建材、煤化工、焦化等重点用煤行业拓展,从太阳能工业热利用向太阳能光电应用和空气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领域拓展;在“点上”重点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提升、分布式集中供热推广、锅炉装备制造产业壮大、“工业绿动力”标准攻坚、煤粉行业专项治理、煤化工和焦化行业清洁生产、企业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七大重点工程”。四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组织企业和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力争2018年全省实施循环化改造的园区突破100家。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基地试点建设,加强行业指导和管理,制定皮革、塑料等传统行业企业生产条件规范。培育壮大清洁生产产业,实施清洁生产“123”工程,培育10家优秀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推广20项重大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创建30家工业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在全省选树100家资源综合利用标杆企业。扎实推进实施散煤精准化治理,加大散煤销售使用管控力度,加快构建清洁煤炭供应保障体系。五是提高绿色制造发展水平。实施“绿色制造跃升计划”,构建绿色标准体系,制定发布10项绿色地方标准。推进“十百千”工程,在机械、化工、建材等行业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工作,建成绿色园区5家、绿色工厂50家,开发50种绿色产品。

(六)立足服务保障协调,努力构建工业发展大环境。一是着力打造一流发展环境。落实好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十条意见”,完善省经信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工作机制,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倾听企业呼声,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深入宣传贯彻《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条例》,完善“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配套措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推进审批事项的流程优化、环节简化、网上运行工作,更好服务企业和群众。落实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抓好盐业行业管理。二是持续加强运行监测调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和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做好政策储备和风险化解,努力稳定工业增长。加强工业运行分析研判,建立并发布山东省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努力实现由侧重规模速度的面上分析向注重结构效益的综合分析转变,由侧重运行现状分析的事后研判向注重运行走势预测的超前研判转变,由侧重具体问题的调度协调向注重行业、企业运行情况的综合协调转变。提高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综合协调保障能力,切实抓好油气管道、成品油、民爆器材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确保工业平稳运行。三是切实帮助企业降本减负。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动完善电力行业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有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深化银企对接、产融合作,推动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信贷投放有机对接,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降低实体经济物流成本。全面清理各类涉企保证金和收费项目,跟进处理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四是突出抓好智库平台和优质院校建设。抓好省经信研究院建设,打造高水平智库。着眼山东工业发展的长远问题,围绕打造山东新工业、完善提升供应链等选题,开展战略研究。发挥各类协会组织的优势,搭建联系企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的平台。推动电子职业技术学院、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发展,打造国家优质高职院校。

(七)立足忠诚干净担当,全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首位,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努力做到“五个过硬”,确保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落地生根。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健全完善的各项工作举措,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一以贯之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以“严”“实”标准,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创建文明行业。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干部培训培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努力提升机关运转和后勤保障服务水平。

同志们,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山东新工业,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保持斗志昂扬、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继续发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用一流队伍、一流形象、一流业绩,推动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奋力谱写山东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努力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